敦煌研究杂志
社科双高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主管/主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国内刊号:CN:62-1007/K
国际刊号:ISSN:1000-4106
期刊信息

中文名称:敦煌研究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创刊时间:1981

出版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62-1007/K

国际刊号:1000-4106

邮发代号:54-62

刊物定价:220.00元/年

出版地:甘肃

首页>查看文章

为什么多人合著论文评职称为何只认第一作者?

时间:2025-05-28 11:05:55

“辛辛苦苦与他人合写论文,从前期的研究选题、实验设计,到中间的反复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再到后期的论文撰写、修改与投稿,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结果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却只有第一作者被认可?”


“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大家分工协作,每个人都付出了努力,凭什么我的贡献就被这样‘稀释’掉了?难道我日夜钻研、反复验证的数据和结论,就因为署名位置靠后,在职称评审时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吗?”


这想必是很多学术人心中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难以释怀的困惑。在职称评审规则的框架下,论文作者排序仿佛存在着一种“潜规则”,让不少人直呼“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感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许多学术人的心头,阻碍着他们在学术道路上顺利前行。然而,在这看似不合理的规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场“署名内卷”背后的真相。


为何职称评审“独宠”第一作者?

贡献度与能力的直接挂钩

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第一作者通常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就像一艘航船的船长,负责把握研究的方向和节奏。从研究的核心环节——实验设计来看,第一作者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的可行性、创新性以及预期成果,精心规划每一个实验步骤,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有价值的数据。在数据分析阶段,他们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挖掘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而论文撰写更是第一作者的重头戏,他们要将研究成果以清晰、准确、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可以说,第一作者是成果的“灵魂人物”,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而独立作者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全程包揽了从研究到成文的各个环节。他们没有团队的支持和协助,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完成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从研究选题到实验设计,从数据收集到论文撰写,每一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这种独立完成研究的能力自然无可争议,他们的成果也更能体现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实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作者及之后的位置,往往被视为“辅助角色”。这些后续作者可能在实验过程中承担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协助进行实验操作、收集部分数据等。但他们的贡献难以进行精确量化,在职称评审这样注重实际成果和能力的场合,他们的贡献自然容易被忽视。评审委员会在评审时,很难准确判断第二作者及之后作者在研究中的具体贡献大小,因此更倾向于认可第一作者的成果。


防学术灌水的“硬核门槛”

国内职称评审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挂名乱象”的困扰。人情署名、团队批量生产论文等情况屡见不鲜。在一些学术圈子里,人情关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凭借与导师、领导或其他学术大咖的关系,在没有实际参与研究的情况下就获得了论文的署名权。还有一些团队为了追求论文数量,批量生产一些质量不高、缺乏创新性的论文,通过挂名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增加论文的“产量”。


这种“挂名乱象”不仅破坏了学术的公平性,让那些真正付出努力、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也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审的质量。职称评审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出具有高水平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的人才,如果允许这种“挂名”行为存在,那么评审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倘若评审委员会认可非第一作者,那么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甄别那些“搭便车”的行为。评审委员会需要仔细审查每一个作者的贡献,了解他们在研究中的具体角色和工作内容,这无疑会增加评审的工作量和难度。而且,即使进行了详细的审查,也很难完全避免一些“搭便车”的行为被遗漏。而“一刀切”地要求第一作者,则能够高效地过滤掉这些水分,确保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因为第一作者在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贡献是相对容易判断的,评审委员会可以更专注于对第一作者成果的评估,从而提高评审的效率和质量。


国际惯例与本土现实的碰撞

在国际期刊上,普遍承认共同一作的情况,并且会在论文中标注“contributed equally”,以体现共同一作的平等贡献。这种做法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团队合作和共同贡献的认可。在一些大型的研究项目中,往往需要多个学者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注“contributed equally”可以让读者清楚地知道,这些共同一作在研究中的贡献是相当的,他们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


然而,在国内,传统的署名方式是按照贡献大小降序排列。这种署名方式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沿用了很长时间,它强调了作者在研究中的贡献差异,也方便了读者对作者贡献的初步判断。但多数评审系统在设计时并未兼容“共一”这种格式,这就导致在评审过程中,排名首位者成为了唯一的赢家,而其他共同一作则难以得到认可。评审系统在设计时,往往只考虑了传统的署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学术界的发展和变化,也没有为共同一作提供相应的认可机制。因此,在职称评审中,即使论文标注了共同一作,其他共同一作也很难获得与第一作者同等的认可。


争议焦点:共同一作为何不被认可?

国际期刊(如《Nature》)允许“共同一作”的存在,但国内职称评审却普遍“只认物理位置第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贡献度模糊

部分“共一作者”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贡献度并不高,甚至存在导师“搭便车”的现象。在一些学术研究中,导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要求研究生或其他年轻学者将自己列为共同一作首位,而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研究的实质性工作中。例如,某研究生独立完成实验,从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操作的执行,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再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却被导师要求“挂名共一作首位”。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并没有为研究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却凭借“共一作者”的身份在职称评审中获得了不应有的优势。


这种现象不仅对其他真正贡献者不公平,也破坏了学术的公平性和诚信。其他参与研究的学者可能会因为导师的“搭便车”行为而失去应有的认可和奖励,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且,这种行为也会让外界对学术界的诚信产生质疑,影响学术界的声誉。


系统兼容性差

国内期刊和评审系统在处理“共同一作”时,常常将其视为普通作者,导致标注“共同一作”在评审中失去了实际意义。一些国内期刊在排版和标注时,并没有对共同一作进行特殊的处理,读者很难从论文中直接看出哪些作者是共同一作,以及他们的贡献情况。而评审系统在设计时,也没有为共同一作提供相应的加分规则或认可机制。


某985高校明文规定:“共一论文仅首位可加分”。这一规定进一步加剧了“共同一作”在职称评审中的尴尬处境。这意味着,即使论文标注了共同一作,其他共同一作也无法获得与第一作者同等的加分,他们的贡献在评审中被大大低估。这使得很多真正有贡献的共同一作无法获得应有的认可,也影响了他们参与团队合作研究的积极性。


合著论文的“隐形规则”:其他作者真的白忙活?

通讯作者:学术大佬的“专属标签”

通讯作者通常为教授或团队负责人,他们在项目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项目资金申请方面,通讯作者需要凭借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为项目争取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要撰写详细的资金申请报告,向资助机构说明项目的研究意义、创新点和预期成果,以获得资助机构的认可。在研究方向把控方面,通讯作者要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为项目制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他们要引导团队成员开展研究工作,确保研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在职称评审中,通讯作者身份虽然是一种学术影响力的体现,但与晋升直接挂钩的场景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职称评审更注重个人的实际研究成果和贡献,而通讯作者更多地是在团队中发挥着协调和指导的作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团队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不是直接参与研究的具体工作。因此,在评审时,通讯作者的身份虽然能够为他们的学术声誉加分,但并不能直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晋升。


第二、第三作者:贡献如何被看见?

在行业共识中,部分单位承认“并列作者”或按贡献度加分的情况,但前提是需要提供明确的分工证明。这就要求作者在合作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贡献,以便在职称评审时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参与者负责的具体实验环节、数据收集和分析等都要有清晰的记录。可以使用实验日志来记录实验的具体过程,包括实验的时间、地点、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还可以通过邮件沟通记录来体现与合作者的交流和协作情况,比如讨论实验方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等。投稿系统截图则可以证明论文的投稿和修改过程,以及每个作者在投稿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只有提供了这些明确的分工证明,第二、第三作者等后续作者的贡献才能在评审中被看见。否则,评审委员会很难准确判断他们在研究中的具体贡献大小,他们的成果也就容易被忽视。因此,作者在合作研究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及时保存相关的证据,以便在职称评审时能够充分证明自己的贡献。


“挂名”作者:风险大于收益

“挂名”作者看似能够在职称评审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学术不端行为被查实,所有作者都将面临连带追责。在学术界,诚信是最基本的准则,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果被发现有“挂名”行为,不仅会取消作者的职称评审资格,还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职称而“搭便车”,不仅可能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还会对整个学术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种行为会破坏学术的公平性和诚信,让那些真正付出努力、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从而影响整个学术界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在参与论文合著时,要坚决抵制“挂名”行为,确保自己的学术成果真实可靠。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获得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才能在职称评审中得到认可。


如何让“非一作”成果发光?

署名优先级:独作>一作>通讯作者>二作

在职称评审中,独著论文在多数单位加分最高,这是因为独著论文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个人能力和研究成果。独著论文要求作者独立完成从研究选题到论文撰写的全过程,这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独著论文,评审委员会可以直接了解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独著论文在评审中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加分。


若必须与他人合作,那么务必争取一作或“物理位置第一”的共一署名。这样在评审时,能够更直接地体现自己的贡献,增加获得认可的机会。第一作者在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贡献是相对容易判断的,评审委员会在评审时会重点关注第一作者的成果。而“物理位置第一”的共一署名,虽然与第一作者在贡献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评审中也相对容易被认可。因此,在合作研究中,作者要积极争取一作或“物理位置第一”的共一署名,以提高自己在职称评审中的竞争力。


备好“证据链”,对抗署名争议

为了避免在职称评审中出现署名争议,作者要提前保留好实验日志、邮件沟通记录、投稿系统截图等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就像一条条紧密相连的链条,能够清晰地证明自己在论文创作过程中的贡献。


实验日志可以记录实验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包括实验的时间、地点、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等。通过实验日志,评审委员会可以了解作者在实验中的具体工作情况,判断作者对实验的贡献大小。邮件沟通记录可以体现与合作者的交流和协作情况,比如讨论实验方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配工作任务等。这些记录能够证明作者在团队合作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投稿系统截图则可以证明论文的投稿和修改过程,以及每个作者在投稿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例如,截图可以显示作者在投稿系统中提交论文的时间、修改论文的记录等,这些信息能够证明作者对论文的完成和发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巧用政策例外条款

部分省份对高水平论文放宽了限制。例如,北京、上海认可“一作 + 通讯作者为本单位”的论文,这意味着即使不是第一作者,只要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都来自本单位,论文在评审中也能够得到认可。这一政策例外条款为那些在团队合作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署名位置靠后的作者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通过与本单位的通讯作者合作,提高论文在评审中的认可度。


此外,《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顶刊的前三作者亦可破格采纳。这些顶刊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其发表的论文往往代表了学科的前沿水平和最高水平。因此,在这些顶刊上发表论文的前三作者,即使署名位置不是第一作者,也能够获得评审委员会的认可。作者要充分了解这些政策例外条款,合理利用规则,让自己的学术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职称评审的“第一作者”困局,本质上是学术评价体系与团队协作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学术研究中,团队合作越来越普遍,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然而,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更注重个人的成果和贡献,这导致在团队合作研究中,非第一作者的成果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


但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与其一味地抱怨“不公平”,不如用策略和证据武装自己。作者要充分了解职称评审的规则和政策,积极争取有利的署名位置,同时保留好相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贡献。毕竟,真正的学术贡献,不会因为一个署名顺序就被永远埋没。只要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并且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贡献,就一定能够在职称评审中获得应有的认可。